黑鸭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黑鸭文学 > 清嚣 > 第23章 不郁

第23章 不郁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太子有用人不疑的本事,听郁林翡谈吐便认定此人可用,但究竟怎么用,还需要探探虚实。

他放下文人气节,算计了一把萧夕朝和夏稚,看来是个知变通的人。跟这样的人最好交谈,知道他要什么,就能拿捏住对方。

郁林翡一直在等待太子召见,不一会儿就到了。

景诏摒退左右伺候的人,吩咐吉公公暂时不许任何人打搅,吉公公端上了两盏茶后,掩上了房门,不是在行宫自己的地盘,谨慎点总是好的。

景诏免了郁林翡行礼,要他坐在自己对面,郁林翡心内犹豫,认为这样不合礼数。

“东宫不拘束小礼,郁公子总要习惯的。”景诏出言道,一句话就让郁林翡坐下了。

“若是在晔京,本宫收了属臣还会摆桌席面,畅饮一番。现在形势所迫,一切从简,望郁公子莫怪。”

郁林翡恭声道:“殿下礼贤下士,以后来日方长,臣与殿下的第一席,或许是庆功宴。”

景诏朗声笑道:“郁氏先辈,皆不及你天纵英姿,恃才傲物。”

年少时的郁林翡在晔京初露锋芒,先帝曾告诉过他,那会是未来大周文脉的领军之人,景诏对先帝的话深信不疑,所以郁林翡的意向只抛出了一点,他就毫不客气的接纳了。

太子这句夸赞,郁林翡没有推辞,他拿出带来的印信,里面有多年来他找到的可用之人。

这一次建立学府,说是天下大动也不为过,用的人不光要看学识,更要看胆魄,不论出身功名,敢与世家一争高下。

景诏知道他准备齐全,但没想到这么齐全,连最大的用人问题都解决了。

郁林翡在琼林的影响看来不小,洪涝之灾,郁家首先集齐钱粮和大夫,早几个时辰赶往彭山堤,景诏越发觉得大事将成了。

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——世家。没有人会愿意别人分走自己碗里的羹菜,世家盘踞琼林多年,势力根深蒂固,太子到了这儿,也得留他三分薄面。

建立学府无异于剐走了世家的心头肉,从今后学制二分,朝廷拿一半,琼林剩余的所有人拿一半,光想想就肉疼。

郁林翡的加入代表了郁家的态度,暂时保持中立,朝廷赢则归顺朝廷,世家赢则支持世家。

景诏心里感叹一句,老狐狸就是老狐狸,轻轻松松做山观虎斗,学府真建成了,靠着郁林翡郁家也倒不了。建不成的话,直接把郁林翡踢出家门,算是对其他家族有个交代。

坐在对面的郁林翡,何尝不知自家人的算计,郁家出了他这么个读书人,脾气刚硬,一身傲骨,完全有一夫当关之勇。

“郁家之后,琼林还有四大姓,唐,关,严,薛。昨日决口的彭山堤,便在晋云唐氏辖制中。”

郁林翡对世家的势力分布了如指掌,他建议太子从唐家作为切入口,彭山堤水灾之患,必须有人负责。

晋云县令是朝廷指派,但是没有宋大人的好本事,早被唐家收入囊中。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死死咬住唐家的缺口,逼得他们不得不主动上门。

“只是天灾未息,不知道琼林的雨何时才能停?”郁林翡语气无可奈何。

若没有这一场雨,他们也会想办法找个由头发难,现在由头是不用找了,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。

景诏:“天灾无情,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。”

“世家弊端太重,因为是殿下坐镇琼林,才会有人源源不断的送钱送粮,总算解了一时燃眉之急。”

如果太子不在呢?

后面的话,他没有说下去,两人心照不宣。没有太子在的琼林,估计会不了了之,上下层层隐瞒,让晔京只看到歌舞升平。

景诏眉头拧起:“宋刺史前几日在行宫汇报过,四大姓中,唐家最为高调。”

“确实,昨日清谈会上,与我辩论之人,便来自唐家。”

“看来要走一趟晋云了。”

郁林翡不太赞同:“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何况晋云是受灾重地,殿下若不放心派亲随与臣一同前往即可。”

“书信往来太慢了,第一步迈出去,不容半点闪失,本宫前往晋云,万事可以随机应变。”

“可……”郁林翡还想再劝,彭山堤水灾是大事,难民和疫病藏了无数的危险。

景诏打断他,“本宫会用沈凛的名义微服前往,东宫的人留在郁家,再借迁宫一事,对外称病。”

他计划好了,郁林翡有心阻拦也没有理由,只能多带护卫保护太子安全。

郁林翡:“臣会调集人手,看好殿下所在的院子,不许任何人窥探,臣先去为彭山堤筹粮,两日后,再以赈灾之名赶往晋云。”

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,既能带上人手,又能遮掩太子行踪。

景诏点头,两日的时间非常充足,可以对接下来的计划有个统筹,他人到了晋云但不能时常出面,只能由郁林翡在外周旋。

他端起桌上的茶:“今日暂且以茶代酒,祝郁公子旗开得胜。”

拿下晋云,此行就成功了一半,景诏相信自己,也相信先帝的眼光,更信郁林翡能不负年少盛名,真正走向大周的朝堂。

“臣也祝殿下心想事成。”

两人坦坦荡荡,到最后才互相恭维了这一句。

琼林的消息传往晔京,哪怕走最快的驿站也要四天以上。

晔京收到信的时候朝野大动,群臣无不上书请命要皇帝下旨,召太子回宫。

多年来大周少有水患,琼林更是坐拥运河,从未有过堤坝决口的先例,由此可见洪灾浩大。太子天命所归,怎能以身犯险,万一有任何三长两短,晔京的天要倒一半。

三省六部的人,在皇帝寝殿外候了半天不得召见,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。事关太子安危,怎么皇帝这个当爹的一点不上心!

还有朝中怀王一党,又开始上蹿下跳,眼看圈地一案快要了结,竟趁着太子不在京中,背地里再起小动作。

朝中的大臣已经被太子养刁了,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配来指指点点的,平日让太子骂骂便罢了,谁愿意受那些个纨绔子的气!

好不容易等到皇帝的贴身太监出来传话,结果说既然太子愿与琼林百姓同甘共苦,那便待平息琼林水患后再归朝,

一群人围着太监叽叽喳喳,什么叫同甘共苦,太子若有闪失,谁来担这个责任?皇帝是不是起什么心思了,故意要坑自己的儿子?

也不看看满朝野除了太子,哪个皇室宗亲撑得起场面?

小太监委委屈屈道,是太子信笺中所言。

众大臣:就是因为太子所言,才要请皇帝驳回啊!

偏偏皇帝闭门不见,他们也无可奈何,算了,好歹太子住郁家,跟彭山堤还有好一段距离。六部头一次齐心动作起来,只为了给琼林最大的支援。

殊不知晔京收到信的时候,太子早已身在晋云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